2025年39所院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方案都推迟了发布,招生专业、招生人数、招生方式等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。 2025年强基计划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,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多项调整: 一、专业方向扩容,聚焦前沿交叉领域 1.新增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热门专业 多所高校在传统基础学科(数学、物理等)基础上,增设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量子信息、空天材料等前沿领域专业。例如: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:新增测控技术与仪器(量子信息)、航空航天类(飞行器制造工程) 。 北京理工大学: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“AI+机器人”培养方向,应用物理学专业增设集成电路方向 。 武汉大学: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设基础数学与智能科学两套培养方案,依托人工智能学院 。 2.传统学科融合产业需求 部分高校对基础学科进行“内核升级”,例如: 华南理工大学:数学类专业新增应用物理学方向,强化电子信息领域应用 。 天津大学:合成生物学、能源与动力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加入强基计划 。 二、招生规模扩大,覆盖区域增加 1.招生人数显著增长 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“双一流”高校扩招100-500人,重点投向国家急需的芯片、软件、新材料等领域 。 2.招生省份进一步扩展 中国海洋大学:新增吉林、上海、重庆等5省市招生 。 华南理工大学:覆盖广西、甘肃等新增省份 。 电子科技大学:面向江苏、湖北等4省招生 。 三、选拔机制优化,单科破格成主流了 1.单科成绩“小破格”普及 数学、物理单科满分或接近满分考生可破格入围,例如: 北京理工大学:数学单科满分可破格入围 。 天津大学:数学≥145分、物理≥97分(上海70分)可破格 。 2.取消竞赛金银牌破格资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取消五大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破格资格,更侧重高考成绩 。 3.高考成绩加权计算 多所高校对核心科目(数学、物理)成绩加权,例如: 华南理工大学:数学类入围成绩=高考成绩+数学单科×0.3 。 中国海洋大学:海洋科学专业数学成绩×0.3加权 。 四、选拔模式创新,“复交南”模式扩容 1.校测提前至高考出分前 中国人民大学、东南大学等新增“复交南模式”,考生报名后即可参加校测初试,按初试成绩入围复试,降低高考成绩权重 。 2.校测难度提升 部分高校校测增加学科竞赛知识考查,尤其是理工科专业,对竞赛生更具优势 。 五、培养模式深化,本硕博衔接更紧密 1.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高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培养路径,例如: 清华大学:未央书院、探微书院等提供理工双学位,学生可自主选择高端芯片、智能科技等领域 。 武汉大学:数学专业分设基础研究与应用方向,支持个性化发展 。 2.强化科研实践 多所高校将重大科研任务融入培养,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增合成生物学专业,对接农业科技前沿 。 2025年强基计划通过专业扩容、选拔优化、培养深化三大主线,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。考生需重点关注单科优势、新兴专业方向及区域扩招政策,结合自身学科特长与职业规划理性报考。 |